尽管疫情肆虐,但德国人的工资不减反增!是什么原因呢?据德国图片报的报道,来自德国Ifo研究所的最新调查:预计今年几乎每个德国人的工资平均上涨4.7%!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会预期工资下降。
在服务业,企业甚至预计会有更强劲的增长:工资将平均上涨5.8%。尤其令人欣慰的是:与技术工人相比,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可能涨幅更大。主要原因:德国的最低工资大幅提高。自2022年1月1日起将从之前的9.60欧元增加9.82欧元,到2022年7 月1日涨至10.45欧元。在2022年中,新的联邦政府将把最低工资增加到12欧元。
根据对德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(HR)的调查,平均有20%的员工将从中受益,贸易行业10%,工业7%。但在技术行业,熟练工人的需求量也很大:80%的接受调查的人力资源经理(HR)正在寻找合适的员工,但他们发现的人数太少。经济研究人员预计:“与2021年相比,寻找熟练工人的难度可能会加剧。由于德国技术工人短缺,未来几年员工将拥有更光明的工作前景,可以期待更高的工资!
经济学家弗莱堡大学 Lars Feld 教授告诉记者:“德国的员工在未来几年的工作前景非常好。自 1960 年代以来,我们第一次能够以3%至4%的失业率实现再就业。”
因为目前已经经常出现工人短缺:
80%的餐厅员工太少(Dehoga餐饮协会)。
技术工人有至少25万名员工缺口(德国手工业中心协会ZDH)。
根据德国职业介绍所 (BA) 的数据,目前找一个合适的水管工,平均需要207天。而挖掘机司机平均198 天,油漆工平均171天。德国公司的就业现状:40%的公司计划雇用更多员工,仅有12%的公司想裁员。
除此之外,许多公司正在敲响警钟: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中,几乎一半的双元制职位空悬。尤其是在建筑行业问题更严重。德国专家发出警告:在未来技术人员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。
德国的“双元制”教育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。所谓“双元制”指的就是学生70%的时间在企业学习,剩下30%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,学生首先与企业订立培训合 同,然后去职业学校注册入学。在2至3.5年的职业培训中,学生无需再缴纳任何学费,每月还会收到来自公司的实习补贴,在成功通过结业考试后,便可获得欧盟认可的资格证书。
现在【全德高端大厂双元制项目】已经为你开启
戴姆勒 | 宝马 | 特斯拉 | 保时捷 | 奥迪等顶尖车企
拜耳 | 双立人 | BOSCH | 巴斯夫等知名德企
汉莎 | 德国铁路 | 汉姆市政等政府机构
德国电信 | SAP | 沃达丰等知名IT大厂
四季酒店 | 希尔顿 | 凯瑞酒店等奢华酒店
……
国内外500强企业在向你招手~
实习的企业名录
该双元制项目中,将由500强企业资深HR和面试官,为申请者提供职业定位、职业规划、行业交流、专业经验、职业素养等能力的提升机会。并将学生推荐至世界500强、上市公司、国企知名企业学习和工作。
项目优势
零基础:没有德语基础也不用担心,本项目的一站式服务中,包括语言培训,确保学生的语言水平能够达到相关要求。
享补贴:在职业培训学习期间,除了享受免费的公立职业学校教育,每月还可拿到700至1200欧元的公司实习补贴(第一年),并且在后续几年中按照相关法律规定,增加每月补贴金额。
一站式:区别于一次性中介服务,我们为学生提供在职培训学习期间的一站式跟踪服务,包括如:接机,落户,找房,延签,工作匹配,生活指导等,直到学生成功毕业。
高认可:学生毕业后,获得全欧盟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。
多种认可:学生毕业后 拥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,包括: a. 继续深造,考取德国大师证; b. 在德企工作,满 2 年后,可以申请德国长居; c. 有一定工作经验后,申请德国大学继续深造; d. 返回中国,进入德企或职场,认可度,含金量高
签证率100%:获得企业的合同反向签证,签证通过率百分之百
实习的企业领域
常见问题
Q1. 哪些专业属于双元制专业呢?
一般经济类和工科类专业开设有双元制专业。典型的专业是:工业工程、机械制造、电子信息,经济管理还有一些特设的旅游专业、汽车专业、服装及食品行业。在社会学领域,例如护理专业和社工,也都开设了双元学制。
Q2.双元制的学费是多少?
零学费。双元制学生上学期间,学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,主要由企业承担。不仅如此,除免学费外,每月还从培训企业取得津贴,每月获得津贴收入约900-1500欧左右,完全可以支付在德国的日常花销,不仅不需要国内的家里承担一分的学费,还可以存下钱。
Q3. 双元制学业毕业后,职业发展前景有哪些?
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,毕业后不仅可凭借专业而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晋升管理岗位。当然也可上大学继续深造,学习更深入的护理知识,获得本科、硕士学历,毕业后可晋升护理机构负责人、护士长/院长、校领导或企业负责人等。双元制学生毕业后即可被公司录取,完全不需要为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担心。
上一篇
德国双元制——培养高技能人才